主營產品:
廈門蔬菜配送
經營模式:服務/其它
近年來,食品安全層出不窮的問題,已成為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。在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蔬菜領域,“毒大蒜”、“毒豆芽”、“毒生姜”此起彼伏。置身菜市場,儼然“八面埋毒”。既然不知道蔬菜的“前世今身”,憑肉眼判斷就成了煮婦們最直接的選擇,一時間,代表著“未打農藥”的“蟲洞菜”成為寵兒。
蟲洞菜顛覆認知
“蟲洞菜”真的就是放心菜嗎?專家的回答讓人吃驚。
有關專家介紹,菜葉出現蟲眼有兩種可能,一種是多數消費者理解中的理想狀態——未施農藥,因此導致菜葉被蟲子啃噬。這種情況,通常是蔬菜幼苗時葉片留下了蟲眼,蟲眼反而會隨著葉片長大而增大。此類蔬菜蟲眼大、無賣相,菜農基本不會輸送市場出售;另一種則可能是蔬菜已經染上蟲害,菜農為了收成開始打藥。然而,害蟲同樣具有抗藥性,一旦產生抗藥性,菜農往往會加大劑量以確保收成,蟲眼多的蔬菜,菜農為了殺死這些害蟲反而會噴藥更多,農藥含量也較高。如大白菜、卷心菜等,容易受害蟲‘青睞’,菜葉上經常有蟲洞,需經常噴藥防治,易形成農藥殘留。此類蟲洞多的蔬菜反而可能是“農藥大戶”!
“蟲洞菜”不等同于放心菜,那么,到底什么樣的蔬菜才是真正綠色、健康、安全的放心菜?
先來看一個數據:截至2017年,內地供港農產品已經創造了近60年保持99.999%安全率的驚人記錄。前不久,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檢查組赴廣東清遠供港蔬菜種植基地考察,三家基地給出的受檢成績單都是:零不符合項。很顯然,諸如香港奶粉、供港肉類,“供港”已然成為安全食品的標識。
農業專家指出,“供港”之所以成為食品“安全”的標識,關鍵在其對食品品質高標準、監管高要求。所有內地供港農產品,均要達到香港漁農署、食衛署等相關部門規定的標準。以供港蔬菜為例,成為供港蔬菜基地首先要拿到兩地政府頒發的專屬“資格證”,而后從蔬菜選種、施藥、采摘等日常生產種植管理到冷運儲藏、分揀包裝,均有嚴格的執行流程和操作標準。僅檢驗檢疫這一項,一顆蔬菜從開始種植到進入市場,必須要經過至少5重檢測,最后才能流入家庭餐桌。
供港意味著品質保障,也更受消費者青睞,于是乎,內地不少商場也開賣“供港蔬菜”,然而,目前國家對這方面還沒有一個監管條例,職能部門權責模糊,沒有相關法規去規范,這也催生不少商家隨意貼供港標簽,甚至偽造供港標識的現象。制訂統一的生產標準和監管體系,成為當務之急。
好消息是,目前這一亂象正在逐步糾正。
“供港”需要有標準
2018年3月24日,內地首批供港蔬菜系列標準在北京發布。該批標準由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、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聯盟等單位聯合制定。
《人民日報》這樣評價:該系列標準的發布對規范內地供港蔬菜產業發展,進一步提升供港蔬菜質量品質,實現標準化、規?;图s化經營提供技術支撐和規范指導。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軍兵表示,此次發布的標準包含多品種蔬菜的全體系標準,從產地環境到種子、農藥與化肥等提供了全過程監管的指導標準,意味著內地供港蔬菜生產加工企業將有明確的標準可依,從根本上避免質量安全問題的發生。
該批標準由參考國家標準《GB 2763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》、《GB 276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》和香港《食物內除害劑殘余規例》,明文規定嚴禁使用國內禁用農藥,對重金屬元素及農殘取值均更為嚴格。標準包括黃瓜、苦瓜、茄子、生菜、油麥菜、蒜苗、大白菜等25個蔬菜品種的生產、加工、儲運標準及其產品質量安全標準50項,產地環境及投入品標準1項,質量安全全程監管標準1項。上述52項標準,較完整涵蓋了供港蔬菜的主要品種、關鍵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要求,可實現全流程標準管理和系統管控。